“愚不可及”是夸人?这些常用成语,古今含义差别竟然这么大!

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,从古至今人们就喜欢用很少的字表达很深厚的意思,比如使用成语。
但是,千百年流传下来,今天我们脱口而出的很多成语其实都“变味”了。
如果有人说你“愚不可及”,你会不会暴跳如雷?且慢,这词诞生的时候可不是骂人的,而是被先哲孔子用来夸人的。如果有人随便对别人说“人尽可夫”,你肯定会想象出接下来的一场恶战,但你能想象最初时,这是指人孝顺的吗?
中国的成语精短而又包罗万象,可是,随着时间的推移,和人们生活读书习惯的变化,很多成语词义也在悄悄地发生了改变。下面让我们一起来长长知识吧~

· 呆若木鸡 ·

这个词出自《庄子》里的一个故事。《庄子·达生》:“鸡虽有鸣者,已无变矣,望之似木鸡矣;其德全矣,异鸡无敢应者,反走矣。”

战国时,有个人叫纪渻子,这个人是个训鸡天才。只要是他训练出来的鸡,斗鸡大会上“无鸡能敌”。

有一次,新一届斗鸡大会就要开始了,齐王很想拿第一,就找来纪渻子,让他帮忙训鸡。齐王求胜心切,没两天就跑去问纪渻子:鸡训得怎么样了?

纪渻子说:“还不行,这鸡太好斗,再等等。”

又过了两天,齐王等不急了,又跑去问。纪渻子说:“还不行,现在虽然不那么好斗了,但一听到声音还是会兴奋,不够淡定,再等等。”

齐王有点奇怪,既然是斗鸡,应该是把鸡训得越好斗越好啊,怎么纪渻子训鸡希望鸡越来越安静呢。

齐王急得不行。后来有一天,纪渻子跟齐王说,大王,鸡我训好了。

齐王很高兴,马上拿去参加斗鸡比赛。可是齐王感觉不对劲,因为他发现其他参赛的鸡都跃跃欲试,像打了兴奋剂一样,而这只鸡站在那里一动不动,齐王也没想到这鸡被纪渻子训成了这样。

结果,比赛的时候,让人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。纪渻子训的这只鸡往赛场上一站,其他活蹦乱跳的鸡都被吓跑了。

原因何在?就因为两个字:气场。这只鸡一动不动,神态自若,气场太强大,其他鸡还没上就已经投降了。

这就是“呆若木鸡”的来历,它最初的意思是形容一种极高的境界,一个人即使面对大风大浪,也能泰然自若,不浮躁、不骄傲,心不为外物所牵,就像纪渻子训出来的那只鸡一样。
后来演化为人像木头做的鸡一样,发傻发愣,一动不动。用来形容一个人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,成为了贬义词。
 

· 空穴来风 ·

这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战国·楚·宋玉《风赋》。“臣闻于师,枳句来巢,空穴来风。其所托者然,则风气殊焉。”

楚国的顷襄王昏庸无道,将忠贞爱国的大夫屈原放逐,屈原的学生宋玉对此十分气愤。一天,顷襄王命令宋玉陪他去兰台观景。宋玉只得服从。他们一前一后,登上兰台。清风徐徐吹来。顷襄王觉得十分惬意,自言自语地说:“这真是凉爽的风呀!这是我与楚国百姓共有的呀!”宋玉听了这些话,十分反感。

他灵机一动,打算借题发挥,用“风”来讽刺顷襄王,替先生出口气。于是便说道:“这凉风是大王独有的,百姓怎么配与您共享?”顷襄王不懂弦外之音,疑惑地问宋玉:“天上吹来的风难道也分贵贱吗?我不懂你的意思,请讲给寡人听听!”

宋玉说:“先生屈原教导过,枳树弯曲了,小鸟儿就在上面筑巢;有孔洞了,便会吹出风来,因为它们各有依靠,风自然不同。在高台上,皇宫里的风是清静的、凉爽的,所以是吹给贵族的;老百姓所居住的是低洼的陋巷,即使有风吹来,那里的风也是潮湿腥臭的。”

宋玉这个讽刺很精妙,顺着楚王的话就把楚王骂了一顿,这就是空穴来风的出处。宋玉说这个词,意思是只有空了的洞穴才会产生风,事情的结果必然是有原因、有根据的,不是无中生有的。
现在这个成语多用来比喻消息和传闻毫无根据。和它的本意竟然完全相反了。

· 出尔反尔 ·

出尔反尔最早出自于战国·孟轲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:“戒之,戒之!出乎尔者,反乎尔者也。”

战国时期,有一年邹国和鲁国发生了战争。由于邹国的人民对统治者不满,当邹国的官吏遭到鲁国军队的攻击时,邹国百姓并不相救。结果,邹国被打败,还被鲁国杀死了三十多名官吏。

邹穆公知道了这件事,非常不高兴。这时正好孟子来到邹国,邹穆公就问孟子:“在这次战争中,邹国的老百姓眼看着邹国的官吏们被杀却袖手旁观,真是可恨!要是把他们杀了吧,他们人又太多,杀不完;要是不杀吧,又实在恨他们眼睁睁地看着长官被杀而无动于衷,到底怎么办呢?”

孟子告诉他:“当年邹国灾荒,百姓饿死,您的官员并无人去救济百姓,曾子说‘你怎样对待别人,将来别人会怎样对待你’,您不要归罪百姓了,如果施行仁政,百姓自然就会与你们一心了。”

邹穆公回想当年邹国闹灾荒的情形就明白其中的道理,在全国推行了仁政,邹国也逐渐强大起来。

因此,出尔反尔最初是指你怎样对付人家,人家就会怎样对待你。现在则多指自己说了或做了后,后来又反悔。比喻言行自相矛盾,反复无常,说话不算数。

· 人尽可夫 ·

人尽可夫最早出自于《左传·桓公十五年》:“人尽夫也,父一而已,胡可比也?”
 
一个女子,是人人皆可以为其丈夫的,而父亲为天然骨血关系,只有一人,夫不能与父相比。
而这个成语现在是一个贬义词,用于形容作风不检点的女子,而过去,这个词的含义和现在截然不同。

春秋时,郑大夫祭仲专权跋扈,郑厉公担心对自己的国位不利,于是派祭仲的女婿雍纠去暗杀他。雍纠准备在郊外宴请祭仲,然后趁机杀死他。而祭仲的女儿,雍姬知道了此事,十分为难,于是向自己的母亲求教。对自己的母亲说:“父亲与丈夫哪一个更亲近?”(父与夫孰亲?)。

而她母亲说:“任何男子,都可能成为一个女人的丈夫,父亲却只有一个,怎么能够相比呢?“(人尽夫也,父一而已,胡可比也?)。

于是雍姬便舍夫妇之情而向父亲告密,造成雍纠冤死,郑厉公出奔。

对于自己的丈夫要杀自己的父亲,在两者只能选择一个的生死关头,她的母亲说“人尽夫也,父一而已”,是从血缘的唯一性上做了比较,指出两者的不可比性。
在这里,这个词语本身是没有贬义的,天下之人,可以作为丈夫的,可能是任何一人,也就是丈夫的选择范围是天下男子,而父亲却只有一个。
 

· 愚不可及 ·

愚不可及最早出自于《论语·公冶长》:“子曰:‘宁武子,邦有道则知,邦无道则愚。其知可及也,其愚不可及也。’”

宁武子,姓宁名俞,武是他的谥号。他是卫国正卿宁速之子,卫文公、卫成公时任大夫。卫文公时政治相对清明,宁俞作为国家重臣,勤于国事,据《左传》记载,曾多次代表卫国与诸侯结盟。由于当时大环境很好,很多贤良之士愿意为国效力,所以孔子说宁俞“其知可及也”。

但是到了卫成公时,一方面由于成公个人昏庸无能,造成国政荒疏,一方面由于当年文公没有礼待晋国逃亡的公子重耳,招致晋国武力威胁,结果成公被迫出逃在外两年。在此期间,很多大臣看到卫国衰微之势,纷纷抽身而去,另谋高就了。内忧外患之际,只有宁俞站了出来,凭借他的忠诚、勇敢和智慧斡旋于晋国和卫国之间,维护了卫国的尊严。

在太平时代,宁俞的才智发挥也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;到了乱世,人人只求自保,不愿出头,以免祸患。而宁俞在国家最困难的时候仍然尽心竭力,不避艰险,在其他大多数人看来是愚蠢的行为。孔子说宁俞“邦无道则愚……其愚不可及也”,其实是对宁俞忠义之举的高度赞誉。
 
而现在这个成语是个是个实实在在的贬义词,是指愚蠢得别人比不上,形容愚蠢无比。
“愚不可及”是夸人?这些常用成语,古今含义差别竟然这么大!插图
怎么样?我们的成语是不是很有趣
不过既然发展成为成语
我们就要记准确现在的意思
如果你真的去夸赞别人
“呆若木鸡”或是“愚不可及”
还是不妥的哦~
版权声明 1. 本网站名称:优文笔记   永久网址:https://www.yow100.com
2. 本文链接:“愚不可及”是夸人?这些常用成语,古今含义差别竟然这么大!: https://www.yow100.com/pro/418.html
3. 部分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,仅作为学习展示之用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
4. 因部分文章网络流转次数较多,已无法追溯至原作者,若遗漏导致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您来信告知我,确认后会尽快删除。
5. 本站禁止以任何方式发布或转载任何违法的相关信息,访客发现请向站长举报
6. 如无特别声明本文即为原创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,版权归《优文笔记》所有,欢迎转载,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。
THE END
分享
二维码
< <上一篇
下一篇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