斯坦福大学院长:想养出有出息的男孩,就让他从小做“琐事”
什么样的孩子,长大之后更容易成功?
斯坦福大学前新生院长Julie Lythcott-Haims在TED演讲时,分享了人类史上为时最长的一项纵向研究——来自哈佛大学的“格兰特研究(The Grant Study)”。
实验得出:从小让孩子多做家务类的琐事,孩子长大后职业生涯更成功!
这项研究从1938年开始,跟踪记录了268名哈佛高材生在每个时间节点上的生活以及工作表现。
历时75年后研究发现:
虽然被实验者都拥有不错的人生起点,但最终人生走向迥异,有的成功进阶,成为总统、议员、畅销书作家,有的则郁郁寡欢,多年饱受心理疾病困扰。
多年的跟踪数据揭露出一个惊人真相:
真正的成功者,从小具备处理家务类琐事的能力。
然而,现实却令人遗憾,有太多的孩子置身于家务之外。
他们不仅没有参与意识,甚至完全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。
“孩子只需负责学习”成为无数父母培养孩子通往成功的目标,殊不知,父母的过度保护与帮助,反而让孩子的人生离成功越来越远……
01
“清单式童年”
赢了成绩,输了未来
儿子有个形影不离的发小,后来因为搬家,两人不常见。
放暑假前夕,儿子就在憧憬着如何约发小一起痛快玩耍,他不止一次跟我商量:
“妈妈,我周一去柠柠家玩,周四约柠柠来我家玩,然后周末我们一起去海洋馆……”
计划一次次提上日程,可最后又一次次被推迟,只因为小伙伴的学习安排实在太满,他抽不出可以整块自由玩耍的时间。
儿子的心情从期待变成失望,甚至还有一点点小小的埋怨:
“妈妈,不是放暑假吗?为什么柠柠每天都要上课?”
面对孩子的质疑,我无法解释太多。
因为我知道,他的这位朋友,正在妈妈“假期可以弯道超车”的教育规划下,奋斗在通往理想中学的道路上。
这位妈妈给我看过她家孩子的日程表:
孩子不仅要参加学科类的培训班,还要上兴趣特长班,休息的时间里,也被见缝插针安排了各种打卡,满满当当。
说好的假期,凿实成为了“第三学期”!
可怕的是,这样的家庭在中国一抓一大把。
“过度培养”是通往成功的陷阱!
斯坦福大学Julie面对越来越盛行的育儿方式表示担忧,她直言不讳地指出:
“清单式的童年”正在毁掉这一代孩子。
父母事无巨细地保障孩子的生活,让他们吃好、喝好、睡好,然后想尽办法帮助孩子进入好学校、好班级,取得好成绩。
孩子不仅要拿高分,还要争取获得各种荣誉和奖项,不仅要参加运动,还要锻炼领导能力……
一切努力,只因为名牌大学喜欢这样的学生。
当孩子的生活只以“学习”为唯一目的,他们仿佛每天都在完成清单中度过,看似达到了一个个既定目标,离成功越来越近,实际上,带来的隐形伤害却越来越大。
孩子在短期内的确拿到了好的分数,获得某些荣誉奖项;
但从长远的代价来看,父母过度帮助、过度保护、过度指导,正在剥夺孩子建立自我效能的机会。
心理学指出:
孩子的自我效能主要通过从自己经过思考、计划、决策、实践、期望、妥协、尝试、犯错、想象、体验等直接经验中获得,而不是通过父母过分的帮助、保护和手把手的指挥来取得。
从小习惯了清单式的生活,孩子一旦步入到社会,就会感觉无所适从。
因为他们会发现:
真实的生活里,根本没有什么“清单”可以依照。
生活充满各种未知,哪怕父母倾尽全力,也无法帮助孩子规划人生。
等到了那个时候,这份沉甸甸的爱,也许就会变成孩子一生的枷锁。
02
不起眼的“琐事”
才是人生成功的基石
有个贫民华裔妈妈,她的育儿法,曾一度引发众人热议:
没有学历没有钱,贫穷家庭却养出两个耶鲁亿万富豪!
大儿子Justin毕业于耶鲁,在攻读物理和心理学的同时,创建了Twitch。
2014年,Twitch以9.7亿美金的价格被出售给了亚马逊。
二儿子Daniel创办了Cruise公司,研发自动驾驶汽车,2016年,通用汽车以超过10亿美金的现金和股票收购了Cruise公司。
当媒体采访他们时,兄弟俩不约而同将致富归功于妈妈从小的“家务教育法”。
原来,这位妈妈从小生活在马来西亚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,17岁移民来到美国,生活无比艰难。
为了生计,她什么苦累的活都干,也因此,儿子帮忙做家务成为生活所需。
不仅如此,妈妈还会在周末带上儿子们帮忙处理工作上的事。
比如她当房地产经纪人时,会安排儿子周末收拾出租屋,粉刷房屋、修理桌椅、打扫卫生,然后将房子租卖出去。
在鼓励儿子干家务的同时,妈妈还别有用心。
她不会给孩子单独布置任务,而是拟一张“家务清单”,让孩子们自己商量“谁做什么”以及“怎么做”。
并且规定,只有大家一起完成所有家务,才可以玩电脑游戏。
多年以后,当Justin在回忆过往时感慨:
虽然当时感觉不公平,但是做家务的确教会了他很多东西。
家务让他学会了从“只考虑自己”,变成“了解自己的责任”,并无意中培养了“团队意识”。
哈佛“格兰特研究”表明:
成功来自在童年时做过的细碎的、丝毫看不出重要的“琐事”。
孩子不仅锻炼了生活所需的习惯和本能,也潜移默化激发着孩子拥抱生活的热情。
从小具有家务意识的孩子,更具备主动努力的意愿,这份优秀的品质,将令他在职场中遥遥领先。
03
从小做家务的孩子
更容易接近成功
美国发展心理学家Richard Rende曾说:
“今天的家长都想让孩子把时间花在能为他们带来成功的事情上,然而,具有讽刺意味的是,我们却正在抛弃一件已被证明能够预言人生成功的事——
那就是让孩子从小开始做家务。”
让孩子学做家务,是对孩子的一项必需教育。
那么,如何引导孩子从小参与到家务中呢?
几个方法供各位家长参考。
-
家务“分龄化”
孩子是天生爱做家务的,如果父母能够放宽心放开手,哪怕是很幼小的孩子,他们的动手能力,都能令人吃惊!
美国加州小男孩Tydus,年仅3岁,却能有条不紊为妈妈准备了一顿完美的烛光晚餐。
因此,当家长注意到孩子有想帮忙的意愿时,就应该为他制定适合其年龄的家务计划。
从简单到复杂,伴随着孩子成长,他们就能够不断胜任,这会极大程度上帮助孩子树立独立生活的自信心。
-
家务“趣味化”
家务繁琐又疲累,当孩子尝试后,难免会因为失去新鲜感而失去兴趣。
如何将“家务进行到底”?
行为科学研究证明:
转为游戏式的体验,能够提高效率和驱动力。
家长不妨将家务活以游戏形式“趣味化”,把做家务设置成游戏闯关形式,层层升级。
比如从收拾衣物到使用洗衣机,孩子每一次顺利通关后,就能挑战新难度,解锁新技能,“趣味化”能够激发孩子持续做家务的动力。
-
家务“赞美化”
为了让孩子做家务,有不少家长会以物质奖励的方式鼓励孩子,这并不是一个可取的方式。
心理学研究发现,驱动分为内在驱动和外在驱动,物质奖励属于外在驱动,没有奖励,就会没有动力,反而降低内在驱动力。
但表扬却能够激发孩子内在驱动力。
因此,当孩子在做家务的时候,无论他表现如何,哪怕把事情搞砸了,家长都要坚定地给予表扬,肯定孩子的努力,鼓励他继续进步。
-
家务“日程化”
让孩子养成做家务的习惯,就要把做家务列入孩子的日程表,就像吃饭睡觉一样,保持恒定性,最后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。
诗人于戈曾说:
“你什么都可以给孩子,唯独对生活的经历,喜怒哀乐、成功挫折,你无法给孩子。”
爱孩子,就要舍得用孩子。
让孩子学会做自己该做的事,经历自己该经历的风风雨雨。
点亮“在看”,教会孩子直面生活的能力,才是伴随他们一生最重要的财富。
共有 0 条评论